余承东格式小了 有不造车的情理 华为不造车

汽车 2023-04-07 13:29:13 浏览
余承东格式小了

华为对问界销售影响是很大的,就我身边案例来看,一个朋友看车看了很多年,一直没下手,2022年最终买了问界,这当然是华为的魅力。

AITO问界系列2022年全年销量超过7.5万辆,成为了当年成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,这看上去是一个很不错的数据,但距离余承东“吹牛皮”目标,相去甚远。

2023年一开年,国内汽车行业遭遇了一次小小的阵痛,降价潮席卷而来,AITO问界销量遭遇滑铁卢,1月份销量环比下降55.88%,2月环比下降21.86%,问界M5单月仅卖出了2298辆,销量创出一年来新低。

春江水暖鸭先知,产品销量好不好,企业最清楚,并且远远跑在了数据公布之前。

基于这种情况,就在2月中,我们就看到了一个重要“营销事件”,之前的AITO问界变成了“HUAWEI问界”,一度引起了嗅觉灵敏的观察者争相报道。

名字一变,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无限遐想:多次宣称不造车的华为,可能开始造车了,问界的知名度被拔高,当然会刺激销量。

现实情况是,2月销量持续下滑,3月份数据虽然还没公布,初步统计,仍然不会很好看,也就是说,“华为问界”提振销量的作用已经不大了。

3月31日,华为内部发文再次强调“不造车”,这显然浇灭了很多华为粉丝的希望,紧接着,“华为问界”不能再出现在整车宣传之中。

我们不难领会出华为内部,在汽车业务发展过程中核心人员之间存在认知偏差,有人或许认为,“不造车”最终还是为了造车,过去不造车,并不意味在现在不造车,2月中旬的营销事件,显然是“认知障碍”。

有不造车的情理

因为如果确定不造车,那就不该出现这种模糊状态的情况,更不能为了短期提振合作方的汽车销量,而损害自己的品牌。

闲闲财经认为,在不造成的前提下,使用“华为问界”,不仅糊弄消费者,也在糊弄自己的品牌。必须要分割清楚,所谓的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只有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该做什么,企业、员工才不会错得离谱。

很显然,这一次余承东要被“重锤”了。

余承东的回复,表达了自己的失落,“这个时代变了,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。若干年后,大家都会看明白的!留给时间去检验吧!”

也就是说,华为不造成,余承东持有不同的观点。

华为为何不造车?

3月31日,华为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2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0.9%,净利润同比下降68.7%,研发持续投入及手机业务萎缩是重要原因。

而汽车领域的投入,恐怕又占了大头。

对于很多人来说,华为在手机业务遭遇卡脖子之后,恰巧遇到了智能汽车、新能源汽车的崛起,这是天赐良机。顺势利导,全力开启汽车业务,是一个翻身的机会。并且,很多企业及创业者,都是这么干的。华为有资金,有人才,本该也可以这么干。

任正非的策略是参与汽车业务,但不造车。或许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策略相对保守,包括余承东,而闲闲财经认为,这是非常务实的做法。甚至,当前华为对汽车业务的定位,还都有待商榷。

根本问题在于,汽车不是手机,产业链长,投入资金大。更为重要的是,你不能确保自己能够成为赛道里的领跑者。而当年华为开启智能手机业务的时候,品牌之间的起点都差不多。

在技术储备不足以形成碾压式领先的时候,做个行业的陪跑者,闲闲财经认为是最务实的做法,进可攻、退可守,毕竟华为是汽车领域里的新兵,不像其它优秀车企,行业沉淀了很多年。

尽管有一批跨行业的创业者,进入了智能汽车领域,用不客气的话来说,绝大多数的造车新势力,能否笑到最后,还要打个问号。而这一批人,烧的是资本的钱,而不是像华为这样,靠稳扎稳打赚的钱,并且华为不希望依靠资本。

依靠资本市场烧钱,输了大不了重头再来,对创业者来说甚至影响不大,而华为肯定是不会走这条路的,他们要做一个科技领域的常青树,这种策略当然远远胜过靠烧钱搏机会的套路。

华为不造车,有不造车的道理,余承东格局小了。

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本站客服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